由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用户已经被大量的信息内容包围,无时无刻不在获取信息,媒体获取用户关注的门槛持续在提升,整个大趋势就是媒体要转型,俗称构建新媒体!
就笔者个人使用钛媒体的感觉,也是发觉钛媒体是到了改版的关键时刻了,笔者从钛媒体的资深用户,一日登录多次,到逐渐疲乏,几个星期不登录一次,产生这种原因,笔者尝试着分析了一下,可能有如下几个:
1.线上的投稿活动长时间没有更新,无疑降低了像笔者这种对此类活动热衷的用户。
2.内容的吸引力降低,像钛媒体这种注重原创的网站,如何长时间保持内容的质量是运营中的难点,而内容的吸引力如若下降,势必会影响用户的活跃度。
3.笔者虽曾在钛媒体上发表过文章,但还没有通过钛媒体建立社区内部其余读者或作者的强关系,即使不再登录钛媒体也不会有已建立人脉资源的损失。
毫无争议的,互联网的社区化是未来的主趋势,传统意义上的程序员已经不能驾驭像Facebook或腾讯这样拥有几亿用户的互联网王国。笔者近来一直关注互联网社区化,互联网社区的构建、演化、衰落,国内外有多种思考路径。如果我们从网络社群成员身份及社区人员组成的角度下手分析“网络居民”,可以将相关规律用在此次钛媒体的改版中。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引发了网络社群的概念再次风行,传统意义上的QQ群、聊天室、BBS等互联网产品属于1.0时代的网络社群。网络社群越来越像互联网上的家,有稳定的居住人群、沟通的机制、社交的场景、商业的交易。其实新浪微博的官方账户、微信的公共账户实质上就是品牌的网络社群的一种形式,将用户聚落在一起,参与讨论,维护稳定。
一个典型的社群成员成长轨迹是:发现注册成为一个网络社群成员,潜水一段时间学习;学会社群江湖的风格,习惯开始积极参与社群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参与和奉献,网络社群生活变成常态化;如果极度专注,有可能成为网络社群的领导,获得网络上的地位;时间、兴趣或其他原因逐渐远离某个社群,“迁徙”到其他社群部落。
笔者在长假结束后,首次看到全新的钛媒体,感觉似曾相识,和笔者曾经关注过的一款产品卧龙阁,极为相似。相似点,主要集中于不仅都允许用户在网站书写文章,而且同时切入了招聘市场,作者在书写文章建立自身品牌的同时,还可以引起企业招聘人员的关注,直接在网站内投递简历。
也就是钛媒体在转型过程中,保留原有媒体属性的基础上,加强了作者自身品牌的建设,从而获取新的工作机会的功能,这种产品的设定无疑加强了平台内优质内容创作者的积极性,对整个网站的运营是有积极意义的,毕竟,媒体的终究是内容为王的产业。
但是,这一招聘功能的加强,笔者看来却是有些本末倒置了,招聘类网站的特点就是用户和企业的需求强,但是,却不会长时间的增加网站的活跃度,怎么说?也就是招聘类网站在用户找到工作后,就被用户摔倒脑后了,很少再去被关注了,这也是某联、某job总是不定期的给用户邮箱发送垃圾邮件的原因。就是为了提高那部门已找到工作网站注册用户的留存率,而对于钛媒体这类内容为主的网站,招聘功能的引入除了一定程度促使内容的产量提高,引入新的盈利点外,对提升用户留存方面没有丝毫的建设,笔者个人感觉是个弃之不舍,食之无味的鸡肋功能,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对于一个失业,急于找工作的用户,他有心情先在网站写十几排篇优质文章吸引企业招聘人员的注意力再去投递简历么?
企业是喜欢这种职位申请者,但是对于求职者来说这种成本太高了,所以,最后,这些招聘功能只能是原有钛媒体的忠实作者的增值服务了。
笔者给出的建议是,钛媒体向社区类转型这个方向,我是认同的,但是,不倾向引入招聘功能,而是多考虑如何加强作者和读者、或是作者和作者互动,加强联系的功能,很多人玩魔兽,除了游戏内容本身经典外,更重要的就是通过魔兽里的工会可以认识很多人,在游戏中建立了很多关系,钛媒体在改版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借鉴!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对于网上社区和虚拟的家的理解一直在变化着。希望钛媒能找出新的定义。
我认为钛媒体所做的招聘并不是针对那些“急于找工作”的人,如刚毕业的大学生或失业者。而相反,是一种猎头类型的服务。各公司通过用户在钛媒体上的表现(文章或评论),物色和挖掘比较对口的人才;而作为在职者,也并不想很快换工作,但有个平台来展示自己的能力,若能遇到更好的机会和挑战,我也愿意去尝试。而后者,帮一些具备一定能力的人发现更好的机会,意义更大。
不玩魔兽的作者不是好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