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日前落下帷幕。
数据显示,本届北京车展期间,117款新车型全球首发,大约有280辆全电动、油电混动、卡车等类型车辆展出,小米汽车、大众汽车、日产、芯驰科技等超过500家车厂和供应商展示其产品。10天内共有89.2万名参观者涌入展会,其中3%是经销商。
本届展会最大亮点之一,就是中国 AI 大模型“上车”。
车展期间,日产汽车宣布与百度共同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 AI、智能汽车领域的战略合作开展可行性研究;丰田、长安、岚图、广汽等整车品牌宣布与腾讯达成合作,联合打造汽车行业大模型方案,覆盖座舱助手、营销、客服等场景;此前,商汤绝影则和小米宣布合作,将在小米SU7汽车座舱中搭载日日新大模型技术。
据钛媒体App编辑不完全统计,已经有超过20家汽车品牌宣布 AI 大模型正式“上车”。
大模型“上车”概念日渐火爆,尤其很多中国 AI 公司都“突出重围”,竞逐国际品牌汽车合作。
随着智能汽车下半场悄然到来,汽车正在升级为新一代“移动智能终端”,其智能化水平的高低也成为车企在智能网联时代决胜的关键。加速大模型“上车”,也成为车企突显产品智能化、打造产品差异化的新选择与新方向。
然而,钛媒体App编辑也在车站现场发现另一个现象,就是大模型“上车”还未规模化商用,多家企业反馈均为“展示”阶段。有专家指出,目前大模型上车概念成份居多,具体实际应用情况还有待观察,而且大模型上车不一定能提升企业经营业绩并带来稳定利润。
IDC中国高级分析师洪婉婷对钛媒体AGI表示,智驾技术本质上是以AI为核心驱动力的复杂系统工程,其发展高度依赖于企业的技术研发底蕴、资金投入规模以及对前沿科技的敏锐捕捉与高效转化能力。而国际车企持续与国内企业在智能辅助驾驶或 AI 领域展开合作,是中国智驾技术站上世界舞台迈出的重要一步,而背后核心动力,是国内企业在AI技术上的深度布局与持续投入。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