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 (ID:HealthInsight),作者 | 韦晓宁,编辑 | 季敏华,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一个月前银保监会针对“药转保”的红头通报文件,9月12日终于尘埃落定:各大财险公司按照这一截止时间,已纷纷上报了整改结果。
通报文件直指以“保险”之名,行“卖药”之实的行业乱象,一时间令不少保险公司、药企、线下药店等相关方为之震动。而9月12日这个截止时间,比文件中原定的8月19日晚了三周时间。有知情人士告诉八点健闻,“面谈基本确定了整改方向”。
至此,在业内暗行已久、又因监管事件而名震一时的“药转保”,在健康险的历史进程中实质上已告一段落。
“药转保”兴起于三年前,这一“创新支付模式”的真实面目,是保险公司以确定的亏损,换来账面上膨胀的流水数和虚假繁荣的市场。这是业内公认的“毫无技术含量的过时模式”,但即便如此,“药转保”三年来仍顽固地存在于行业当中。在一些第三方医疗保险管理公司(TPA)的推波助澜下,诸多保险公司深浅不一地参与其中,尤其是财力与技术相对薄弱、且保费业绩承压的中小型财险公司。
目前,“药转保”的市场规模约有100亿元,虽然这一数额在8000亿的健康险总盘中微不足道,但也引来了足够关注。
据新浪财经报道,100亿的“药转保”盘子里,国任财险独占30亿左右。按这项业务常规让利10个点计算,意味着该公司每年要因此补贴3个亿,存在保险资金亏损的巨大风险。
但实质的亏损和破产风险,止不住表面上可以一时“做大做强”的业务冲动。去年,国任财险加入了“百亿保费俱乐部”。“你看别人做得这么大,自己的保费指标又完不成,就也得被迫去做。而且别人赔10个点,你是不是要多赔些才能做得比别人好?这不就’卷’起来了?”业内人士称。
早在去年,银保监会就已要求各保险公司自查关于某头部TPA公司和某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往来业务、规避金融风险。而后,“药转保”的整体业务量即有所萎缩。“但有的公司不收手,监管只好站出来了。”
随着“药转保”业务的戛然而止,不顾保险“射幸原则”(即承保基于某种不确定事件),靠补贴用户、增加流水来讲故事的“歧途”已被堵上。
1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