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快讯 | 10月8日消息: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诗人路易丝·格鲁克(Louise Glück),获奖理由是“她那无可辩驳的诗意般的声音,用朴素的美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
露易丝·格吕克1943年出生于纽约的一个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在长岛长大,曾就读于萨拉·劳伦斯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曾在多所大学任教。1984年后,一直任教于威廉姆斯学院,现执教于耶鲁大学。1999年,她当选为美国诗歌学会理事,2003年,当选为美国第12届桂冠诗人,遍获各种诗歌奖项。
格丽克的诗以对心理隐微之处的把握见长,早期作品具有很强的自传性,后来的作品则通过人神对质,以及对神话人物的心理分析,导向人的存在根本问题——爱、死亡、生命、毁灭。家庭生活、亲密关系是她写作的主题和重点,同时也着重创伤、欲望以及自然书写,并以书写孤独、苦涩和寂寞的坦诚态度著称。
露易丝·格吕克的主要作品包括:诗集《初生儿》(1968,处女作),《沼泽上的房屋》(1975),《阿喀琉斯的胜利》(1985)(此书获美国国家书评界奖),《阿勒山》(1990)(此书获美国国会图书馆的R·J·波比特国家诗歌奖),《野鸢尾》(1992)(此书获普利策诗歌奖和美国诗歌协会的W·C·威廉姆斯奖),《草地》(1996),《新生》(1999)(此书获《纽约客》杂志的诗歌书籍奖),《七个时代》(2001)等,及散文集《证明与理论:诗歌随笔》(1994)。
露易丝·格丽克诗集曾被引入中国
从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法国作家苏利·普吕多姆算起,世界文坛这一重要奖项已走到第120个年头,共有117位作家获得该奖项。与其它奖项不同的是,诺贝尔文学奖曾因丑闻而停摆。
2017年11月,与颁奖机构瑞典学院关系密切的一名文化名流,被控在过去20多年间,对多名女性实施性侵。此事在瑞典一直处于热烈讨论中,但到2018年4月这一性侵事件开始升级,将瑞典学院卷入其中,因此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并未如期颁发,而是在2019年一次性颁出2018年、2019年两个年度的诺奖得主,分别为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和奥地利作家、编剧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
分析人士称,这两位作家的获奖,标志着丑闻之后重新启动的诺贝尔文学奖更加保守,更以欧洲中心,更加注重作家作品的分量。像2016年将奖项颁给歌手鲍勃·迪伦那样的轰动事件,可能近些年不再发生。
不过,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布后,《卫报》就刊登了一篇题为《诺奖承诺减少欧洲中心主义,却选出了两位来自欧洲的获奖者?》的文章,指出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一个“欧洲奖”,并对瑞典文学院发问:“他们对作家的探究有多勤勉?诺奖委员会有多博学?诺贝尔文学奖的全球认知度到底有多高?”
因此,此次路易丝·格鲁克的获奖是出乎意料的。在英国博彩公司Nicer Odds公布的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上,路易丝·格鲁克的排名并不靠前,也并非素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卡夫卡文学奖”的获得者(米兰·昆德拉),更几乎没有出现在此前媒体预测的热门人选中。
露易丝·格丽克
诺奖文学奖评审团主席Anders Olsson在宣布奖项时表示,作家本人得知这个消息都觉得十分惊讶。这或许意味着,诺贝尔文学奖开始逐渐走出绯闻的阴霾,也可能代表着瑞典文学院接受了公众的意见。
至于评选标准,瑞典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安德斯·奥尔森(Anders Olsson)在诺贝尔奖官方推特账号上称:“整个评选委员会唯一考虑的因素就是文学价值。我们已经争论了很多年,文学价值到底该如何评定。我们在各个大学都展开了讨论,以期能给所谓‘写作’下一个宽泛的定义。因此我们有赖于各个机构和个人来共同提名获奖者。”
10月5日至7日,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物理奖、诺贝尔化学奖已分别揭晓,剩余奖项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经济学奖将分别于9日和12日陆续揭晓。诺贝尔基金会首席执行官拉尔斯·海肯斯滕此前表示,受新冠疫情影响,今年12月将不再举行传统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颁奖仪式将改为线上举行。
(钛媒体编辑石万佳整理,部分参考自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界面新闻)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