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剧也有大年小年之分的话,那么现在可能遇到了一个超级小年。
尼尔森的数据显示,多数的回归剧集收视率都出现了双位数百分比的下滑,在公共广播网剧集中仅有《绿箭侠》收视逆袭。而新剧同样不妙,到目前为止,没有一部《嘻哈帝国》式的爆款出现。新老剧齐跌的结果是:全美18岁至49岁的电视观众数量较上年同期减少了8%。
就在国人苦追美剧,国产剧纷纷向美剧看齐的时候,美剧却正在经历一场收视率苦战。所谓地主家也没有余粮,看来老美电视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当互联网时代悄悄改变着观众口味,什么才是美剧收视率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而中国剧迷最关心的是:下一部《生活大爆炸》在哪里?
新剧不可爱,老剧收视衰
对于中国的美剧迷来说——this is not the best time。
这个秋季最热的新剧是哪一部?《盲点》。这部平均每集收视人数960万,在18~49岁核心观众群收视2.7的剧集就能成为新剧剧王,实在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糟糕的日子不是没有过,有些季是新剧不给力,有时是老剧楼歪了,可是这个秋天的问题是:新剧不可爱,老剧收视衰。
除去《盲点》、《永无止境》等少数剧集,今年几乎所有的新剧不仅中国观众没听说,可能美国观众都没记住,就面临可能被砍的命运。举个例子,Fox那部支付了接近100万美元的独占惩罚金的《少数派报告》,一度被认为是今年的新剧大热门,第三集的核心收视率已经跌到0.7,观众207万——如果是往年,这样的剧集早就被动刀了,可如果你是Fox电视网总裁,你能怎么办?
老剧也流年不利,许多中国观众的“老朋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下滑:较上季首播,《行尸走肉》下跌了1.3(7.4,1463万)、《生活大爆炸》跌了0.8(4.7,1820万);《吸血鬼日记》下跌了0.3(0.6,138万)。
连那些“最美国”的剧集的收视率也扛不住了:《实习医生格蕾》下滑0.3(2.8,955万);《丑闻》下滑0.6(3.3,1025万);而去年的大黑马《逍遥法外》大幅下滑了1.3(2.6,838万)。
如果说首播收视率不济还可以理解,那么当收视之战进入第四周,没有一家广播网收视率正增长,这就传递出一个令人沮丧的信号:别指望这一季能发现什么爆款了。
面对如此差意思的一季,中国剧迷忍不住向大洋彼岸送去深情问候:What happened,my love?
美剧背后那只“薛定谔的猫”:大数据也束手无策
在《生活大爆炸》中,谢耳朵曾经讲述过“薛定谔的猫”理论:当盒子处于关闭状态,猫既是死的也是活的。这套理论同样适用于解释美剧生产机制中不为人察觉的风险——成熟的电视工业体制保证了美剧的繁荣,可在真正面对观众之前,谁知道这只“猫”是死的还是活的呢?
美剧生产的经典代表模式是Pilot——电视试映集,即电视网在把一个项目发展为正式剧集之前所开发的「样品集」。试映集摄制完成后,首先由电视网的高级管理人员及相关专家进行审查,然后还会派发原始DVD给少数记者进行评估。正常情况下,好莱坞各电视网(广播网及有线网)每年都要预订100多个试映集,但能发展为正式剧集数目在1/4~1/2之间。
那么,这套成熟机制能够保证优质美剧的持续产出吗?看看处于生死边缘的《少数派报告》吧,它来自斯皮尔伯格拥有的电视制作公司,从制作品质上看它一点也不差——就像去年同样短命,同样来自于该制作公司,同样投资巨大的《史前新纪元》一样。可是有一个问题:观众不爱看。
这似乎更加令人难以理解了,难道利用大数据分析把握观众口味,不正是美剧的独门秘籍吗?比如那部被大数据“搭起来”的《纸牌屋》。为什么美国电视网和制片公司会摸不清观众的口味呢?
或许我们应该换一个问题:电视观众口味真的可以像冰激凌一样计算出来吗?那么如何解释制作出《纸牌屋》的有线电视服务商Netflix三年来只制作出一部大热剧《纸牌屋》,而其他的制作剧集全部反响平平。
这里的疑问在于:利用大数据精准把握观众口碑,会不会只是一种统计幻觉?
创作力里的“4”规律
在《美国恐怖故事:旅馆》第五季回归前,由于Lady Gaga 加盟,业界一度看好该剧创造改系列新的收视纪录,但结果该剧首播收视率3.1,还比上一季下滑 5%;而且节目播出后口碑两极,许多观众表示剧集太过血腥,过于强调视觉效果,没有好好讲故事。
可是该剧一直以来吸引观众的不正是暴力噱头和视觉效果吗?为什么观众突然对这些失去了兴趣?
答案或许在于:审美疲劳。事实上,几乎所有经典美剧都面临这种问题,当创意在前几季如井喷般涌现之后,编剧为了稳住收视率只得想尽办法放大招,就像《国土安全》杀死了他们的男主角,《吸血鬼日记》杀死了他们的女主角。但是当这一切都无法掩饰创作力不足的时候,它们终究如同枯竭的泉眼,总有被游客放弃的一天。
编剧写不出爆款,对于美剧不是第一次,可是美剧一直存在“4”规律——凡是以「4」结束的年份都创造新的热剧。1994-1995播出季,《老友记》和《急诊室的故事》出现了;2004-2005播出季,《迷失》、《绝望的主妇》和《实习医生格蕾》。
上一季,至少还有一部《嘻哈帝国》纵横全美,可是《嘻哈帝国》的成功代表着什么模式?快节奏剧集、连续剧情还是黑人音乐的胜利?似乎全都是,又似乎都不是。复制抄袭一度被认为是热门剧后遗症,可是更深重的危机可能在于:连抄袭都难以实现,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如何抄袭。
走到三岔路口,美剧应该如何“越狱”?
美剧其实早已处在一个岔路口。尼尔森的数据显示,千禧一代的男性如今只有不到24%还在收看电视。在年龄在18岁至34岁的男性当中,收视率较上年同期减少了18%。电视机日益沦为“多屏”中的“一屏”,电视节目必然面临传统拥趸逐渐流失的困境,更何况观众正越来越难对付。
观看剧集的方式也在发生改变,以那部公认的经典烂剧《鲨从天降》(Sharknado)为例,Twitter上平均每分钟产生5000篇与之相关的微博或评论,总量达到38.7万,甚至超过了《权力的游戏》,可是它的收视率才区区200多万,因为观众关心的不再是情节,而是忙着上网吐槽。
事实就是,面对这个观众口味如此多元的互联网时代,没人能确定美剧将走哪条路;也没人知道下一部爆款是什么类型。
对中国剧迷来说,克服美剧选择困难症的诀窍就是——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美剧了,因为我们也有了自己的《琅琊榜》可以看。可是国产剧集的进步正是站在美剧的肩膀上,如果失去了这只肩膀,我们的前进也会失去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和美国电视网的高管们一样需要美剧的下一个爆款。
在经历了这个悲伤的秋季档之后,收视率反弹似乎是可以预期的,情况总不会一直这么糟糕。问题在于,美剧过去那些巨大的成功正在成为一座监狱,束缚着未来的突破,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美剧应当如何“越狱”?
【钛媒体作者:娱乐资本论( yulezibenlun),私人微信:kefu_ylzbl,由财经记者郑道森和文娱记者吴立湘运营。】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美剧也有不行的
好过了火了
有空关心美国,怎么不想想自己家的广电总局?这是瞎操心。
自己喜欢就行了,管他什么棒,又不是00后。